早期的茶山都是石頭路,若要到嘉義市區採購物資,一趟需要兩天的時間,為了解決交通與時間成本,居民開始自己種植甘蔗、製作香糖,儲存於整年食用。
甘蔗生長期約一年,是春種冬收的作物,頭跟尾甜度加起來要20度,才是製作香糖的好原料,在甘蔗剛冒出土時,就要開始拔草,不然一但甘蔗長高,雜草還是甘蔗就會難以分辨,整個甘蔗成長期都得靠農人不斷手工剝除不健康的甘蔗葉,還得抵禦獼猴和山豬的侵擾,據茶山的農民分享,獼猴會故意折斷作亂,山豬知道甘蔗頭比較香甜,會直接連根拔起,影響收成數量。
每年冬至到農曆期間便是茶山地區的採收期,會將採收好的白甘蔗先剝除葉子,一枝枝放入榨汁機中,收集蔗汁。接著便要過濾汁液中的雜質,需要邊大鍋加熱,邊使用濾網重複過濾至少三次;再來分裝到小鍋,慢火熬煮半小時以蒸發多餘的養分,為了避免底部燒焦,期間必須不斷手持攪拌。
由於事前的加工過程繁瑣,居民都得凌晨三點起床處理,因此遊客參與的過程多是從攪拌這個步驟開始,協助將提煉好的糖膏倒入盤中,攪拌降溫後鋪平凝固,冷卻後就是一大塊成型的黑糖。之後再畫線,沿著線拆解成塊狀,進入最後一道烘乾的手續,一包包濃郁純香的香糖便完成了!
遵循古法,手工熬製的香糖與一般工廠製作最大的差別是沒有添加石灰,為了讓糖能快速結晶,一般生產線都會添加石灰以增加產能;但山上的香糖,過去都是自家食用,並不會有太複雜的添加物,原味的香糖只要泡入水中,就是100%的甘蔗汁還原,紓解暑氣;當地人也會種植一樣是春種冬收的薑,混合製成薑糖,冬天帶去爬山,就是一杯暖心的薑母茶,或是放入滷肉中,增添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