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間流傳一句話:「白露前種芝麻。」種進土壤約45天之後,芝麻開花,進入授粉的季節,因芝麻花是倒懸的小白花,無法靠風授粉,需要仰賴蜜蜂。因此芝麻田不能隨意噴灑農藥,若造成蜜蜂迷航,無法回到蜂巢,將破壞芝麻田的生態。而種植芝麻的前期也是一場命運的拼賭,不能碰到下雨,積水會造成土壤凝結,有些芽就冒不出來了,無法整片均勻生長,嚴重的話需要整批重新種植。
芝麻出苗後,要選兩到三次苗,約七到十天就得將弱苗拔除,並抓取一定的苗距,避免分散土壤的養分,長得太過細長,颳風時容易倒。中間也須定期鋤草,消滅雜草,防止倒伏。幸運的話,11月底可以開始採收,在田間曝曬兩到三個星期,並在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間,烈日當頭時擊打芝麻,從莢爆開的的響脆聲,數以萬計的芝麻被太陽曬得酥酥脆脆。
現場直接進行無農藥檢測,若全數過關,即可送到冷藏庫儲存,等到製作麻油和芝麻粉時再拿出來。但因芝麻的製作過程繁瑣,收成的量不符合經濟價值,加上農村人口老化,土地交給青農後,逐漸轉種植其他作物,僅剩下少數的農家維持種芝麻的習慣,無法規模化生產。
為了分散農民的種植風險,成立南笨港休閒農業區後,當地集合青農、老農、食品加工業者和企業組,組成生產合作社,整合一級生產、二級加工和三級銷售的資源,拓展網路行銷管道,產地也推出從農地到餐桌的體驗行銷過程,藉由邀請民眾打芝麻的活動,推廣芝麻的常識與健康食油的觀念;並將收益提撥公益金舉辦社區銀髮食堂,每年逢年過節購買芝麻商品,分送給全社區的長輩。
芝麻粉含有豐富的芝麻素,可以安神助眠,並可以補鐵、補鈣,當地的長輩習慣拿芝麻粉打製芝麻牛奶、芝麻漿,或是直接加在麵食中攪拌。每年秋冬磨製完成的芝麻粉,也會製作成芝麻酥,成為過年到清明期間的限定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