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克體驗包

南笨港休閒農業區孕育豐富的交趾陶與剪黏藝術文化,隨著世代更迭,從傳統廟宇屋脊的戲曲人物塑造裝飾突破,近年擅長與社區發展議題結合,發展多種馬賽克的公共藝術,串連傳統工藝之美與鄉村的自然景觀,讓這門技藝走出廟埕,重新詮釋在地文化風景的可能性。

「交趾」兩字可追尋至漢代《史書》的交趾郡,是西漢至唐朝時期的郡稱,泛指中國南方的夷人;廣義來說約是今日的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島、湖南、江西,到越南紅河三角洲以北一帶。明末清初時,中國廣東地區的鉛釉彩陶,大量被運輸至日本貿易,日本人稱之「交趾陶」。

後來,清朝大量移民遷居臺灣,許多人會將家鄉的信仰帶來,帶動當時寺廟興建的風氣;又加上1906年的梅山大地震與二戰造成的毀損,產生大量修繕和重建的需求,閩粵陶匠紛紛來臺,成為交趾陶產業蓬勃發展的關鍵。

早期的交趾陶派系可區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嘉義打貓葉王為首的廣東派「寶石釉系」,色彩穩定亮麗;另外一派則是清末隨著師傅柯訓來臺參與新港奉天宮地震重建工程的洪坤福,屬於燒成後才會浮現釉色的「水彩釉系」,淳樸溫潤。兩派經由師徒制的技藝傳承,逐漸發展今日臺灣獨到的工藝面貌。

目前南笨港一帶擁有全台最多的剪黏和交趾陶藝師,平均入行年資二十年以上。工廠裡嗡嗡作響的工業型電風扇,依然吹不熄他們牽絆工藝的熱情,有人全神貫注地看著手繪稿,以捏、堆、塑、貼、刻和劃六大技巧交互運用塑形;有人沾抹五顏六色的釉料,為素白的神偶上釉;有人鏟著數以千計的馬賽克磚上排版機,機聲唧唧地運作,整齊劃一地堆疊。

為了持續精進傳統工藝的價值,近年推動社區營造,走進南笨港休閒農業區,可以看見馬賽克拼貼而成的巨大貓咪車站、復興鐵橋旁的越堤上大型苦楝樹的剪黏壁畫,或是沿街充滿童趣的交趾陶裝置作品,藉機帶動當地的觀光人潮。

針對在地居民,除了推廣樂齡交趾陶的DIY外,也進行青年的培力計畫,引導新一輩看到產業價值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闔家歡樂的馬賽克體驗包,成為親子家庭前來認識交趾陶與剪黏文化的入門磚。

- 店家資訊 -

Store Information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板頭厝45-1號

05-781-0832

Website Facebook

古笨港陶華園

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117之86號

05-781-2588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