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嘉義平地,兩個小時的車程,才進入茶山。但離開之後,旅人的心卻永遠留在那裡。
在日間茶山,跟著地方一起生活:清晨手採竹筍、製作野生愛玉、劈砍竹節,蒸煮淡淡香氣的竹筒飯;午間跟隨獵人的腳蹤,踏入山林學習狩獵和採集,深度體會原民生活技能與智慧;下午來到溪河瀑布,試著釋放一點野性──提起勇氣衝刺、呼喚著,從兩層樓高一躍而下,享受冰涼的水潭,而烤肉的爐火早已在一旁熱烈升起,在岸邊摘採野菜,包裹熱燙烤肉,享受部落獨有的盛宴。
耆老說,早年鄒族與布農族一旦相遇,常有如仇敵競爭,但在茶山,鄒族、布農及閩南竟能三族和平居住,發展出多元交織的面貌。也許當人與自然和解,人與人之間,也終於彼此和解。來到茶山,拋開所有束縛,感受自然的療癒力,回歸初心,變回山水間的孩子,在大地上盡情奔跑、跳舞。
- 瀏覽地方特色 -
部落巡禮
獵人的智慧
部落巡禮
涼亭Hufu
漫步於茶山部落,遊人不禁好奇起家家戶戶前搭建的涼亭「hufu」。在地耆老燕姐說:「在我村長期間,120戶蓋了91座涼亭。」涼亭是鄒族人的客廳,也是日常交流的好場所。
早年鄒族人屬室內葬,祖先葬於客廳下,而小米放在屋內陰涼角落。外人若進屋任意踩踏,對祖先不敬;另鄒族人也相信若於室內大聲喧嘩,吵到小米神,隔年小米將收成不好。因此為了對祖靈及小米神表示敬意,便於屋外搭造起涼亭作為客廳之意。
隨著文化傳承演變,涼亭已經成為茶山部落的重要意象,經過它,記得欣賞一下涼亭前的木雕,從木雕人像的頭飾能看出族群端倪:菱形是布農,貝殼和羽毛是鄒族。
而每年冬季舉辦的「涼亭節」,是部落最熱鬧的時刻,各涼亭妝點不同特色,並結合農特產、工藝及闖關遊戲,一同溫暖歡度茶山的鄒年慶。
Aveoveoyu分享喜悅
「A veo veo you(我心喜悅)」你跟著鄒族人一起說,「A veo veo you再一次!」說著說著,大家在廣場一起笑開來。這是茶山人說「謝謝」的語言,以分享概念和我心喜悅,取代感謝的文字。
在部落導覽人的帶領下,體驗過往獵人於隱蔽山林內,相互溝通的神祕暗號:以新鮮月桃葉片,一彎、一折,製作月桃鳥笛,吹出林間互通訊息的喜鵲聲。或者動起來,在音樂的節奏裡,跳起迴圈的原民舞蹈。暖身過後,以木杵合力搗起麻糬,看熱氣蒸騰的白團,逐漸變得濃稠紮實,沾上花生糖粉,熱呼呼地吃。
而來到茶山,更不能錯過手洗臺灣特有的高山愛玉,棉布袋浸於水中,輕輕搓揉,感覺液體的質地逐漸轉換,半小時過後,凝結成漂亮的透明黃愛玉凍。舀一匙黑糖,夾一瓣檸檬片,變成下午最清新酸甜的涼品。
農事體驗
「大地是寶藏」,在大多務農的茶山部落裡,更能感受到這簡單的體認。遇上轎篙筍盛產期,坐在卡車後搖搖晃晃上山,進入茂密的竹林裡。判測竹筍位置,鬆開泥土,朝最肥碩處切斷,聽到「啪」一聲清脆的聲響。將一籃籃豐收的竹筍帶回,剝除外殼,坐在小竹凳上慢慢刨絲,或者加鹽醃漬,成為桌上時令的滋味。
嗜糖之人,也能在茶山體驗製作「手工香糖」。高山路遙,而山區又寒冷,需要補充熱量,在糖取得不易的條件下,居民便發展出製作香糖的傳統,也為往後的日子儲備食用。將新鮮收割的白甘蔗,經過榨汁、過濾,依著古法在鍋中慢慢熬煮,往往在長時間的製糖過程中,全村已經家戶瀰漫濃郁的蔗香,蔗糖汁也逐漸收乾濃稠,再經冷卻、切塊的工序,成為來自大地、最天然的糖果。
向天神取火
由原民神話及傳說庇護的茶山,太陽,是從夜間升起。拿起竹把,在老村長的祝福之下啟程,走入幽深又靈魅的山中,星火微微,當瞳孔適應了黑暗,整個天空就為你敞亮。
在古老故事的脈絡裡,進入洪水來襲黑暗的世界,一步一步抵達水火同源,向天神取火,並在鄒族清亮的感謝歌聲中重歸光明,看彼此臉上相應的微笑和火光,對天地獻上祝禱。
屯阿巴娜古道
要好好探訪原名「cayamavana珈雅瑪」(意即:山腰上的平原)的茶山部落,最好的方式之一,是沿著產業道路,斜切入山,走上「屯阿巴娜古道」。
古境一路引人探訪綠意濃密處,沿途緩步登上山頂稜線,抵達部落的制高點「夕陽亭」,俯瞰聚落的全景。古時獵人豐收而歸,會登上夕陽亭高呼:「Gigili!」讓族人知道,今晚是慶功享受獵物的快意時光。
而屯阿巴娜古道也通向幽谷之中的珈雅瑪瀑布,或者路徑轉換,延伸至「天神取火」傳說的水火同源處。
部落風味餐 鄒式燒烤
烈焰騰起,鐵爐內炭火燒製灰白,隨著油點滴下來,火舌便往上撲去。鄒式燒烤將圓形烤架吊起,四角綁上細鐵固定,使烤架成為一個中空吊懸的圓錐體,將鮮魚、放山雞、山豬肉、香腸……一一豪邁鋪上,像搖籃一樣,不時旋轉、晃動,使食物平均受熱,控制火候和時間,逼出多餘的油脂,也封住肉品的鮮甜。等到上桌、切片,包裹蔬菜或搭配蔥蒜,大口咬下,感受山上的這一席野味烤肉,布滿炭火烈焰的難忘滋味。
獵人的智慧
自然採集 搭建獵人營
要怎樣才能真正認識一座山呢?要如何傾聽大地的聲音?打破一般遊程,跟著阿里山鄒族人體驗獵人文化,或許是此行最難忘的選擇。
背起輕便的背包,走進山林,聽鄒族獵人述說狩獵的歷史──各家族有代代傳承的不同獵場,可能是這座山到那座山,這面山坡和山谷。各自尊重彼此的獵區,若追捕獵物跨越其他人的區域,獵物也將按比例公平分予對方,是獵人彼此的默契。
而「teyova獵寮」,就是獵人山上的家,是山林生活中棲身的場所。獵人搭建時,要考慮多重細節──水源地、風向、獵場區位、環境資源及方位,然後就地取材,以竹子、黑棕葉、五節芒、木枝……搜尋身邊的可用物件,拿起鋸子切割、繩結固定,逐漸布置起自己的「獵寮」,不只學習豐富生態知識,更在手做的過程中,體會鄒族與自然相融的獵人文化。
圖片來源:飛霧文創工作室
圖片來源:飛霧文創工作室
製作陷阱 尋找獵物足跡
身為獵人,你必須打開知覺,謙卑下來,讓萬物帶領你,作你尋蹤及生存的導師。將聲音打開,聆聽雨落在樹葉、泥地、溪水、衣服上不同的輕重;視覺打開,看見一個足跡的壓痕,判斷獵物的大小、年齡和健康狀態;嗅覺打開,知道生物的方位、鄰近的熟果、炭火與人煙,辨識不同野性的氣味。在精巧的種種細節之中,組成豐厚而複雜的獵人感官世界。
在生命的取捨之中,拿捏節度,尊重不同的生命,也懂得因地制宜,並找尋隨手可得的陷阱工具。用刀劈開竹節,製作屬於自己的弓箭;以繩線和小木片,放在竹雞經過的路徑上,利用物理作用捕捉獵物;更以設下陷阱或不同的記號,來標示出獵人的獵場(hupa)範圍,宣示獵人的主權;或者隱蔽於黑棕綠葉之後,靜心潛藏,等待獵物的到來。
圖片來源:飛霧文創工作室
圖片來源:飛霧文創工作室
學習傳統漁獵 天然蝦籠
原民取自大自然的生活智慧,除了山間狩獵,也能應用在溪水河邊。路邊常見的灌木叢,是生長濃密的黑棕,也是捕捉魚蝦最好的材料。
在高度及人的黑棕叢裡,挑揀採集黑棕葉,將尾端葉片削除,朝同一方向綑紮葉片,成為細密的天然蝦籠,在葉子裡放置飼料,安放在淺水溪河底,上面以石頭壓著。溪水流過,穿透縫隙,而魚蝦漸漸聚於籠中吃食和休憩。隔一段時間,將竹籠提起,就完成最簡單的漁獵。
可以剝開蝦殼,直接品嘗甜味的溪蝦Shashimi;或放入麻竹筍的大竹桶內,灑一把野菜,簡單以米酒、鹽巴調味,經過大火炙烤後,蝦的鮮甜與青嫩的野菜,融合成茶山舌尖的回憶。